课程目标
转变思维: 从“技术执行者”转变为“业务赋能者”和“价值共创者”。
掌握方法: 学习并掌握一套清晰讲述科技价值、量化科技贡献的方法论与工具。
拥抱前沿: 理解大模型等AI技术如何具体赋能业务场景,并能提出初步的赋能思路。
落地实践: 能够结合实际工作,产出属于自己的“科技价值故事”和“提效方案”。
课程大纲
模块一:思维转型 -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
1.1 重新定义科技部门的角色与价值
讨论:我们为何常常被视为“成本中心”?瓶颈在哪里?
共识:科技的核心价值是“驱动业务增长”、“提升运营效率”、“优化用户体验”、“防范业务风险”。
目标:成为业务的战略合作伙伴,而不仅仅是需求实现方。
1.2 学会用业务的“语言”对话
关键概念对齐:了解业务关心的核心指标(如GMV、利润率、客户留存率、转化率、人效等)。
从“技术特性”到“业务好处”的翻译练习:不再讲“我们上了微服务”,而是讲“我们提升了系统稳定性,保障了大促期间零宕机,避免了千万级的损失”。
模块二:方法与实践 - 如何清晰讲述并量化科技价值
2.1 科技价值叙事框架
“STAR-R”模型: 结合科技工作特点升级STAR模型。
S( Situation): 当时的业务背景与挑战是什么?(如:客户投诉处理慢,人均日处理量低)
T(Task): 科技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什么?(如:构建一个智能客服系统以提升处理效率)
A(Action): 我们采取了哪些技术行动?(如:引入了NLP引擎、重构了工作流、集成了CRM系统)
R(Result): 带来了哪些可量化的业务结果?(如:投诉处理时效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,人效提升300%)
-R(Return): 强调投资回报(ROI)和长期价值。(如:每年节省人力成本约XX万元,客户满意度评分提升15%)
2.2 科技提效的量化体系搭建
效率指标: 工时节省、流程耗时降低、自动化率、故障恢复时长(MTTR)、发布频率等。
质量指标: 系统可用性、线上缺陷率、业务准确性提升、安全漏洞减少。
业务指标: 直接关联业务成果(如:因推荐系统优化带来的GMV提升%、因风控系统迭代带来的坏账率降低%)。
工具: 如何建立基线(Baseline)进行前后对比?如何设计A/B测试来衡量技术改动的纯粹影响?
模块三:前沿赋能 - 大模型如何成为价值实现的加速器
3.1 大模型赋能业务的核心逻辑
不是炫技,而是解題:大模型是工具,核心是解决业务痛点。
三大赋能方向:信息处理提效(阅读、摘要、撰写)、知识管理与应用(问答、培训、决策支持)、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(智能客服、代码生成、数据分析)。
3.2 典型业务场景的价值呈现案例
场景一:销售与客户成功提效
行动:搭建基于大模型的销售助手(自动生成客户画像、撰写个性化邮件、准备会谈提纲)。
价值讲述:“将销售从重复性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,日均有效客户沟通量提升50%。”
场景二:运营与客服智能化
行动:部署智能客服和运营内容生成工具(自动处理80%常见问答、生成营销文案和活动策划案)。
价值讲述:“客服人力成本下降40%,同时实现7x24小时在线服务,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5%。”
场景三:内部研发与知识管理
行动:引入代码助手和企业知识库问答机器人(自动生成代码片段、注释、单元测试;员工随时查询公司制度、项目文档)。
价值讲述:“工程师编码效率提升20%,新员工入职培训周期缩短30%,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。”
模块四:技术洞察与科技赋能实务
技术洞察方法论:“五看”工具与应用
l 技术洞察的第一性原理
l 看趋势:宏观环境与技术生命周期分析
l 看市场:客户需求与未来场景分析
l 看竞争:对手技术布局与标杆研究
l 看自身:技术资产与能力差距分析
l 看机会:技术组合与战略控制点识别
技术洞察的七个核心方向
l 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洞察
l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熟度洞察
l 产品应用与解决方案趋势洞察
l LLM的颠覆性创新
l LLM加持下的SWOT分析
l 平台与架构演进方向洞察
l 技术替代与颠覆性风险洞察
l 技术标准与专利生态洞察
构建与技术洞察匹配的技术生态
l 内外部技术资源扫描
l 外部技术资源扫描与合作伙伴识别
l 基于技术洞察的生态合作策略
l 避免技术创新上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”
从技术洞察到技术规划的解码与落地
l 技术战略制定:明确方向与战略控制点
l 技术路标规划:定义关键里程碑与试错节奏
l 重大项目定义:将战略转化为具体技术研发项目
l 快速试错模式的最佳实践
l 野战军 VS 正规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