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rge AI的CEO陈哥(Edwin Chen)曾在谷歌、脸书、Twitter等互联网巨头任职,他发现一个扎心现实:大公司里,90%的员工忙着“让上级印象深刻”——优化内部工具效率、挤时间面试新人、为职级晋升扩大团队规模……这些动作与产品质量、用户体验无关,却消耗了大量精力。
“当公司融资后,每个领导都希望手下数量暴增,手下从50人变200人,就能满足升副总裁的条件。”
更荒诞的是,中层管理者热衷于“证明自己管了几百人”,而非打磨产品。例如,优化内部工具效率时,设定“提升5%”的目标竟是为了挤出时间面试——而面试本身,占用了员工20%的工作时间。
陈哥的结论一针见血:
“如果一个人每天讨论组织架构、人员安排,那他大概率是‘官僚膨胀’的产物;如果他总在琢磨用户注册登录能否合并步骤、验证码能否自动判断,那他才是实干家。
Surge AI的解决方案堪称“暴力简洁”:砍掉中层,用算法动态调度一切。
在传统模式中,带标签数据的生产流程冗长:
结果:客户需求需爬过数层“中间商”,效率低下,质量难保。
Surge AI直接颠覆流程:
工程师直面客户:顶级工程师(兼具代码能力、产品素养和沟通能力)直接对接需求,编写数据派单程序;
动态评审系统:程序随机插入“黄金题”考核标注员,错误率高的自动停单;质量看板实时向客户公开,进度、质量一目了然;
去中层化:客户经理、产品经理、质检组长全部消失,部门协调成本归零。
Surge AI的案例揭示了AI原生公司的核心特质:
与传统移动互联网公司依赖流量数据(日活、月活等)不同,AI原生公司的核心资源是优质数据、GPU算力和性能评测体系。
它们的生命周期围绕一个模型展开:不断训练、优化模型性能,或优化代码性能。
“AI原生公司实际上只打造了一个产品——那个模型。”
Surge AI的170名员工中,除行政、人力、财务外,其余均为高薪工程师。没有中层混日子,客户需求与一线员工距离最近。
这种结构依赖两个前提:
顶级人才:工程师需具备代码、产品和沟通能力,薪水是行业数倍;
算法兜底:动态评审程序替代了质检、排期等管理职能。
3. 风险暗涌:合规与方向失误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
尽管生产研发环节高效,但AI原生公司仍面临挑战:
合规重灾区:全球AI法规差异大且快速变化,合规部门可能膨胀;
模型依赖症:若核心模型或代码研发方向失误,公司可能瞬间崩塌。
陈哥认为,下一个时代的AI巨头,很可能是一家没有中层、全员高素质扁平化的公司——客户需求与产线人员距离最近,所有资源聚焦于模型优化。
“当第1001个员工专注职场内斗时,公平局面就会打破。但AI原生公司用算法和顶级人才构建了‘反脆弱’体系。”
Surge AI的故事,不仅是管理学的革新,更是AI时代企业形态的预演。当算法能替代中层调度,当顶级工程师能直面客户需求,或许,我们正在见证一场“无声的企业革命”。
互动话题:你所在的公司有“大公司病”吗?如果取消中层,你认为会提升效率还是引发混乱?欢迎留言讨论!
推荐活动